栏目:mu 查看: 3
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。
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养生说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时,所见无非牛者;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例子:谢觉哉《不惑集·目无全牛》:“我们称赞人会办事,常说他‘目无全牛’。”
谜语: 午 (谜底:目无全牛)
故事: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: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,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,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,没有一点障碍,而且很有节奏。梁惠王看呆了,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。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,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。
眼中没有整头牛的形体,比喻道的修养不受外形限制的境界。典出《庄子・养生主》。后用“目无全牛”比喻技艺纯熟高超。△“庖丁解牛”、“善刀而藏”、“游刃有余”、“踌躇满志”
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向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。合于桑林之舞,乃中经首之会。文惠君曰:“𫍻,善哉!技盖至此乎?”庖丁释刀对曰: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始臣之之时,所见无非[全〕牛者。三年之后,未尝见全牛也。方今之时,臣以而不以目视,止而神欲行。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,因其固然,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軱乎!良庖岁更刀,割也;族庖月更刀,折也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,所解数千牛矣,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彼节者有闲,而刀刃者无厚;以无厚入有闲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,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。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,怵然为戒,视为止,行为迟。动刀甚微,謋然已解,如土委地。提刀而立,为之四顾,为之踌躇满志,善刀而藏之。”文惠君曰:“善哉!吾闻庖丁之言,得养生焉。”
[1]解牛:分卸牛的肢体。
[2]神遇:从精神去接触事物。
[3]官知:感官知觉。知,音zhī。
先秦哲学家庄子喜欢用寓言来启发人们的智慧,他在〈养生主〉这篇文章中,就用了一则“庖丁解牛”的寓言,来让人们了解理想的人生观到底是什么。这则寓言的内容大意是说:庖丁为文惠君分卸一头牛的肢体,不仅动作像最美妙的舞蹈,所发出的声音更像是最好听的音乐。文惠君不由赞叹地问:“你是怎么办得到的?”庖丁说他所喜欢的是“道”,已经比技巧更进了一步。刚开始解牛的时候,眼睛所看的无非就是头牛,根本无从下手。三年之后,才有所领略,眼睛已能看到牛的筋骨结构。到了现在,已可以不藉用目视,纯粹运用精神感觉来动刀了。循著牛体天然的组织结构,削劈筋骨间的空隙,然后把刀子引向骨节的孔穴,牛就分卸完成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连牛体脉络相连以及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未曾触及,更不用说会去伤到大骨头了。一般好一点的厨子,每年要换一把刀,因为他用切割的方式来解牛;普通一点的厨子,每月要换一把刀,因为他用硬砍的方式来解牛。以硬踫硬,刀刃当然容易受损。我这把刀已经使用了十九年,分卸过几千头牛,却仍然像刚磨利的刀,一点损伤都没有。那是因为我拿的是一把没有厚度的刀,进入牛的复杂组织,在经络血脉的空隙中,到处游走,可以挥洒自如,还觉得很宽绰而有余地。所以十九年来,都不必换刀。虽然如此,每次遇到筋骨支错聚结、难于处理的地方,我仍然会集中注意力,小心谨慎地用刀,等挑开关键处,牛的骨肉一下子都分开了,就像土块堆积在地面上一样,“huà”的一声,牛就解好了。这时候,我拿著刀站在分卸完毕的牛肉面前,东看看西看看,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。然后才会把刀擦拭干净,收藏起来。在这则寓言中,庄子用牛的组织来比喻复杂的人际关系,要想在纠结难分的人情世故中不受伤害,得拥有一把用智慧锤炼出来的“无厚之刃”。文章中,庄子用“未尝见全牛”来形容庖丁解牛不受形体限制的境界,后来就从这里演变成“目无全牛”这个成语,比喻技艺纯熟高超。
01.唐・杨承和 〈邠国公功德铭〉:“操利柄而目无全牛,执其吭如刍豢悦口。”
02.宋・李之仪〈次韵东坡和滕希靖雪浪石〉诗:“便觉诗源得三昧,目中无复有全牛。”
03.宋・杨万里《诚斋诗话》:“某目无全牛,意空凡马。道不行而言立,身愈退而名高。”
04.清・宣鼎《夜雨秋灯录续集・卷二・小癞子》:“所谓精者,如承丈人之蜩,如运郢人之斧,如射甘绳之箭,胸有成竹,目无全牛。”
语义比喻技艺纯熟高超。褒义。
类别用在“技艺精湛”的表述上。
①朱铭大师的太极系列,是目无全牛、大刀阔斧的巨作。
②只要肯下功夫,你的技艺日后必能达到庖丁目无全牛的境界。
③大师执笔挥毫,似竹非竹,似马非马,已臻目无全牛的境界。
④我摸索捏陶技艺多年,直到最近才领悟目无全牛的境界,可以随心所欲,不再受形象拘束了。
be supremely skilled(be an ox not as a whole,but as only parts to be cut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