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 dao

道不拾遗

栏目:dao 查看: 3

道不拾遗的意思,下面是道不拾遗的详情
  • 道不拾遗的拼音:  dào bù shí yí
  • 道不拾遗的注音:  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
  • 道不拾遗的繁体字:  道不拾遺
  • 道不拾遗的近义词:  路不拾遗
  • 道不拾遗反义词:  打家劫舍
  • 道不拾遗的组合结构:  abcd 紧缩式
  • 遗:丢失的东西。
    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;据为己有。形容社会风气很好。也作“路不拾遗”。

    出处韩非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上》:“子产退而为政,五年,国无盗贼,道不拾遗。”

    用法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。

    例子人人称赞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。

    辨形“拾”,不能写作“失”;“遗”,不能写作“遣”。

    谜语 路有冻死骨 (谜底:道不拾遗)

    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,主张法制国家,受到秦孝王的重用,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,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,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执法严明,不循私情。经过一段时间,秦国社会安定,夜不闭户,道不拾遗,国力强盛。

    【释义】

    即“路不拾遗”。见“路不拾遗”条。

    【典故】

    此处所列为“路不拾遗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路不拾遗”原作“道不拾遗”。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,喜好刑名之学,事魏相公叔痤。后公叔痤死,魏王不用,于是逃亡至秦国,得到秦孝公赏识,用为秦国宰相。商鞅治理秦国,实行变法,施行法令极其澈底,一切公正无私。惩治犯罪之人,不避强权贵族;奖赏有功者,也不会偏袒亲信。即使是太子犯法,也处罚其老师,施以黥劓之刑。新法施行一年后,路上有别人遗失的物品,大家都不会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,人民对于不应得的东西,也不会任意地攫取,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。在军政方面,国家军备也显得十分强大,诸侯各国因此都很畏惧秦国。后来“路不拾遗”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良好。“路不拾遗”的实际例子,分别在《韩非子・内储说下》及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上》有记载:孔子在鲁国的时候,把鲁国治理得很好。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当了五年宰相,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。二者都让国家出现了“道不拾遗”的太平景象。

    【书证】

      01.《战国策・秦策一》:“期年之后,道不拾遗,民不妄取,兵革大强,诸侯畏惧。”(源)

      02.唐・司空图〈解县新城碑〉:“人皆知耻,道不拾遗;视礼法之率由,信恩威之并济。”

    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.

    потéри инóго на дорóге не берут

展开全文
上一组:道貌岸然
下一组:倒打一耙
输入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