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lao 查看: 2
牢:坚固。
非常坚固;不可摧毁。
出处:唐・韩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大官臆决唱声,万口和附,并为一谈,牢不可破。”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例子:我们的团结和友谊是牢不可破的。
正音:“不”,读作“bù”,不能读作“bú”;“破”,读作“pò”,不能读作“pè”。
辨析:见“坚不可摧”、“颠扑不破”。
谜语: 1. 越狱失败 (谜底:牢不可破)
2. 楚人说盾 (谜底:牢不可破)
故事: 东晋时期,北方前秦王苻坚发动入侵东晋的战争,晋朝大将朱序奉命镇守襄阳,前秦军将襄阳围得水泄不通。朱序的母亲韩氏登上城楼察看地形,组织妇女另造一座城内新城,它非常坚固,牢不可破。苻坚对新城无可奈何。
牢固而无法破坏动摇。形容事情或观念已经固定,难以改变。语出唐・韩愈〈平淮西碑〉。
九年,蔡将死,蔡人立其子 以请。不许,遂烧舞阳,犯叶、襄城,以动东都,放兵四劫。皇帝历问于朝,一二臣外皆曰:「蔡帅之 ,于今五十年,传 ,其树本坚, ,不与他等。因抚而有,顺且无事。」大官臆决唱声,万口和附,并为一谈,牢不可破。
[1]元济:吴元济(公元783-817),沧州(今河北沧州)人。蔡州刺史吴少阳之子,为唐代后期藩镇。
[2]不庭授:不接受朝廷任命。
[3]三姓四将:李忠臣、陈奇、吴少诚分别担任过淮西节度使,因此称“三姓”。“四将”则是指李忠臣、李希烈、吴少诚及吴少阳。
[4]兵利卒顽:武器精良,士兵顽强。
唐代在安史之乱后,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日渐严重。不论是在军事民政和用人理财等方面,这些节度使都能自主行事,甚至父死子继,号称为“留后”,而不必等待朝廷下令。朝廷往往无力讨伐,而只能姑息了事。这种情况直到唐宪宗继位后有了转变,对藩镇势力采取了抑制的策略。宪宗元和九年(公元814),蔡州刺史吴少阳死,他的儿子元济秘密办理丧礼,对外称说他的父亲只是生病,但实际是假托父亲之名上表,请求继承官位,统掌兵务。后来元济更加跋扈,带兵屠杀,焚烧舞阳及叶县,并且攻占鲁山、襄城,造成汝州、许州及阳翟人四处逃难,藏身于山谷荆棘之间,关东因此大为惊恐。直到元和十二年(公元817),命宰相裴度带兵亲讨,吴元济被生擒后,淮西(今河南省东南部)叛乱才终于平定。宪宗为了嘉勉裴度功绩,于是命韩愈写下〈平淮西碑〉。文章里提到,针对淮西叛党,除了武元衡、裴度等一、二位臣子外,高官们则多认为蔡州之兵顽强且武器精良,难以冒犯,故不主张正面交战。没想到这个论点竟得到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赞同,而难以被改变。后来原文中的“牢不可破”被摘出,成为一句成语,用来形容事情或观念已经固定,难以改变。
01.唐・韩愈〈平淮西碑〉:“大官臆决唱声,万口和附,并为一谈,牢不可破。”(源)
02.唐・皮日休〈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〉:“凡言之浮靡艳丽者,谓之元白体。二子规规攘臂解辩,而习俗既深,牢不可破,非二子之心也。”
03.宋・陈亮〈马燧〉:“魏据河北,蔽捍诸镇,唇齿相固,牢不可破。”
04.《明史・卷一八一・列传・刘健》:“忧在于民生国计,则若罔闻知;事涉于近幸贵戚,则牢不可破。”
05.明・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・卷五上・滇游日记二》:“诸彝种之苦于土司糜烂,真是痛心疾首。第势为所压,生死惟命耳,非真有恋主思旧之心,牢不可破也。”
06.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八回:“闵老原无定见,只一择富之念,牢不可破。”
07.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卷一五・姑妄听之一》:“奴辈生受豢养恩,互结朋党,蒙蔽主人,久而枝蔓牵缠,根深蒂固,成牢不可破之局。”
08.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四回:“因五河人有个牢不可破的见识:总说但凡是个举人、进士,就和知州、知县是一个人,不管甚么情都可以进去说,知州、知县就不能不依。”
09.《镜花缘》第五一回:“我只当多打几板,自然把旧性改了,那知他至死不变。据此看来:原来世间强盗这股骄傲习气,竟是牢不可破。”
语义形容事情或观念已经固定,难以改变。
①他们俩友谊牢不可破,任谁都无法撼动。
②多年前他创造的世界纪录,至今仍牢不可破。
③在现代社会里,许多传统观念已不再那么牢不可破了。
④现今社会型态虽然改变,但除夕围炉的习俗依旧牢不可破。
⑤这个国家仍存在著牢不可破的阶级制度,想要改变真是难如登天。
be too strong to break
確固(かっこ)不抜(ふばつ),確固不動
indestructible(imprenable)
unzerstǒrbar(unverbrüchlich)
нерушимый(несокрушимы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