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bao 查看: 2
暴:残害;殄:灭绝;天物:大自然界生存的万物。
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。后指不知爱惜物品;随意毁坏糟蹋。
出处:《尚书・武成》:“今商王受无道,暴殄天物,害虐烝民。”
用法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宾语;表示不爱惜财物,随意糟蹋。
例子:既有许多值钱有东西,任人作践了,也似乎暴殄天物。(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六回)
正音:“殄”,读作“tiǎn”,不能读作“zhēn”。
辨形:“殄”,不能写作“珍”。
殄,音tiǎn,灭绝。天物,指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。“暴殄天物”指残害各种生物。语出《书经・武成》。后用“暴殄天物”比喻蹧蹋物力,不知珍惜。
(武)王若曰:“呜乎!群后!……我文考文王,克成厥勋,诞膺天命,以抚方夏。大邦畏其力,小邦怀其德。惟九年,大统未集,予小子其承厥志,底商之罪,告于皇天后土,所过名山大川,曰:『惟有道曾孙,将有大于。今商王无道,,害虐烝民,为天下主,萃。予小子既获仁人,敢祇承上帝,以遏乱略。……』”
[1]周王发:指周武王。姓姬名发,文王之子,生卒年不详。因商纣暴虐无道,乃率领诸侯伐商,大战于牧野,败纣而代有天下,都镐京。在位十九年崩,谥曰武。
[2]正:通“征”,讨伐。
[3]商:商朝。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前十一世纪,为商汤灭夏后所建立的国家。建都亳(今河南省商丘县),经多次迁移,盘庚时都于殷(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),故又称为殷,或殷商。传至纣,被周武王所灭。商朝的农业、手工业、文字都相当发达。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世界文化史中,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
[4]受:即商王“纣”。商纣,商朝最后一任君王。名辛,为帝乙的儿子,史称为“纣王”。曾平定东夷,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、淮河流域,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。虽材力过人,然拒谏饰非、耽于酒色、暴敛重刑,遂导致民怨四起。周武王东伐至盟津,诸侯叛商者八百;战于牧野,纣军败,自焚于鹿台。
[5]暴殄天物:暴殄,不爱惜、任意糟蹋。天物,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。殄,音tiǎn。
[6]烝民:众民、百姓。
[7]逋逃:逃亡的罪人。逋,音bū。
[8]渊薮: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。渊,鱼所居之处。薮,音sǒu,兽所聚之处。
商朝末年,纣王帝辛对内统治手段残暴,对外连年征战用兵,导致商朝政治腐败、社会动荡。而当时商的西方属国周,在位者为武王姬发,他任用贤士吕尚、周公等,国势非常强盛,于是起兵伐纣。《书经・武成》篇记载了武王在征讨商纣前,祭告天地的一段话,他说:“我周王姬发将征伐商,因为今日的商君纣暴虐无道,任意蹧蹋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,又残害苛虐百姓。不但使自己成为逃亡罪犯的头领,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。我获得了志士仁人的协助,所以敢敬奉天意,前去遏制祸乱。”最后商周决战于牧野,纣王惨败,自焚而死,商朝灭亡。《书经》原文中的“暴殄天物”,原指纣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,后来演变为成语,用来比喻糟蹋物力,不知珍惜。
01.唐・杜甫〈又观打鱼〉诗:“吾徒胡为纵此乐,暴殄天物圣所哀。”
02.唐・常衮〈李采访贺收西京表〉:“顷者,胡羯乱常,崤函失守,暴殄天物,凭陵帝京。”
03.《警世通言・卷一七・钝秀才一朝交泰》:“王涯丞相听罢,叹道:『我平昔暴殄天物如此,安得不败?今日之祸,必然不免。』”
04.《红楼梦》第五六回:“既有许多值钱之物,一味任人作践,也似乎暴殄天物。”
05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七四回:“就是衣服一层,平素不肯穿一件绸衣;兄弟做了上去,请老人家穿;老人家非但不穿,反惹了一场大骂,说是暴殄天物,我又不应酬,不见客,要这个何用?”
语义比喻糟蹋物力,不知珍惜。
类别用在“浪费食物”、“糟蹋物资”的表述上。
①物力唯艰,大家要珍惜资源,切忌暴殄天物。
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不能浪费,暴殄天物。
③这么好的木料竟然拿来当柴火烧,真是暴殄天物!
④那些学生,每餐饭菜都吃不完倒掉,真是暴殄天物!
⑤近年来社会风气败坏,许多人养成暴殄天物的恶习,值得警惕。
⑥每餐都剩那么多,为何不少煮些?这种暴殄天物的情景,令人心痛。
⑦奶奶告诫我们,不可让碗中剩有饭粒,否则暴殄天物,会遭天打雷劈。
⑧老师告诉我们:“要知盘中飧,粒粒皆辛苦,假如暴殄天物,小心将来没饭吃。”
⑨这些要被丢弃的家具都还很新,为免暴殄天物,让我们整理一下,转送给需要的人吧!
形音殄,音ㄊ|ǎn。浪费、糟蹋。不可写作“珍”。
waste natural products
物をちりあくたのように粗未にする;勿体(もったい)ないことをする
Spenden des Himmels rucksichtlos vergeuden(verschwenderisch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