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见[动辄得咎]。
犹“动辄得咎”。见“动辄得咎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动辄得咎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人,他精通六经百家,崇尚儒学,排斥佛老,文章自成一家,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登进士第后,曾任国子博士、监察御史等职,却因直言敢谏,屡次犯怒被贬,久久不得升迁。韩愈自认才高,不应受此待遇,因此作〈进学解〉一文以抒己愤。该文采问答方式,以国子先生喻己,假托学生之言,抒发自己才高却不受重用的不满,却说自己不过是一介庸才,符合目前的低位闲差,用以自我解嘲。文中的“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”就是学生描述国子先生(韩愈)在官场上的处境艰难,一有举动就会遭受责罚,进退两难,而屡遭贬谪。后来“动辄得咎”就被用来形容人处境困难,极易受到责难。
01.明・卓发之〈与丁叔潜水部书〉其二:“而性与物忤,动辄见咎,铅刀真不能一割,老骥真不堪先驽马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