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持错误而不觉悟。
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武帝纪上》:“若执迷不悟,距逆王师,大众一临,刑兹罔赫,所谓火烈高原,芝兰同泯。”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例子:快叫田见秀跟众贼将前来投降,不要执迷不悟,自走绝路!(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九章)
辨形:“悟”,不能写作“误”。
辨析:见“死心塌地”。
歇后语: 1. 拿着谜语猜不出 —— 执迷不悟
2. 临刑不告饶 —— 执迷不悟
谜语: 拿着谜条猜不着 (谜底:执迷不悟)
坚持错误的观念而不醒悟。※#语或本晋・释道恒〈释驳论〉。△“迷而不悟”、“冥顽不灵”
然垣墙峭峻,故罕得其门;器宇幽邃,稀入其室。是以道济弥纶,而理与之乖;德包无际,而事与之隔。子执迷,不悟,盖有以也。夫日月丽天,而瞽者莫睹其明;雷电震地,而聋者不闻其响,是谁之过与?而方欲议宫商之音,蔑文章之观,真过之甚者。
[1]典故或见于南朝梁・武帝〈移檄京邑〉。
[2]自毕:自我限制。
[3]没齿:终身,永远。
南朝梁・武帝〈移檄京邑〉(据《梁书・卷一・武帝本纪》引)
今资斧所加,止梅虫儿、茹法珍而已。诸君咸世胄羽仪,书勋王府,皆俛眉奸党,受制凶威。若能因变立功,转祸为福,并誓河、岳,永纡青紫;若执迷不悟,距逆王师,大众一临,刑兹罔赦,所谓火烈高原,芝兰同泯。勉求多福,无贻后悔。赏罚之科,有如白水。
“执迷不悟”是指人坚信错误的观念,无法醒悟,“迷”即是迷惑之意。东晋时,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日剧,僧侣们的政治势力日渐庞大,道德也日趋堕落,引起不少人的批评。僧人释道恒有感于时人对佛教的质难,作〈释驳论〉斥责僧人的所作所为,并说他们“执迷自毕,没齿不悟”,就是指他们固执自信,永远也不知道悔悟。后来“执迷不悟”这句成语可能就是从这里演变而出,形容人坚持错误的观念而不醒悟。稍晚,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文章中就使用了这句成语。他在前朝被封为征东将军,为朝廷带兵东征,铲除地方势力。出发前写了一篇〈移檄京邑〉,向当地的领袖喊话,说他们受到良好的教养,只是受制于恶人,才不得不为乱。若归顺朝廷,即能转祸为福。但若还是“执迷不悟”,与朝廷对抗,一旦大军压境,将会万劫不复。此处的“执迷不悟”就是这样的用法。
01.南朝梁・武帝〈移檄京邑〉:“若执迷不悟,距逆王师,大众一临,刑兹罔赦。”
02.《封神演义》第五三回:“依吾愚见,不若速回兵马,转达天听,言姬周并未有不臣之心,各安边境,真是美事。若是执迷不悟,恐蹈闻太师之辙,那时噬脐何及!”
03.《明史・卷一四三・高巍列传》:“倘执迷不悟,舍千乘之尊,捐一国之富,恃小胜,忘大义,以寡抗众,为侥幸不可成之悖事,巍不知大王所税驾也。”
04.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八:“倘贪了小便宜,执迷不悟,不弄得功名无分了?”
05.《红楼梦》第一一三回:“老爷太太原为是要你成人,接续祖宗遗绪。你只是执迷不悟,如何是好!”
06.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四回:“虽是马二供了出来,他还是执迷不悟。”
语义坚持错误的观念而不醒悟。贬义。
类别用在“固执不改”的表述上。
①我一再规劝你,你为什么仍然执迷不悟?
②对那些执迷不悟的罪犯,应该依法严办。
③如果你再执迷不悟,将会为此付出庞大的代价。
④他的个性顽劣,虽然师长们一再规劝,仍然执迷不悟。
⑤犯错是常见的,但如犯了错还执迷不悟,那就无药可救了。
⑥十赌九输,一个人不可能靠赌博致富的,你不要再执迷不悟了。
⑦因为你当初执迷不悟,不肯听别人的建议,今日才会这么落魄。
⑧对于那些执迷不悟的人,我们除了给予惩戒,也要鼓励他们走上正途。
⑨如果他再这样执迷不悟,坚持己见,恐怕会造成害人害己的结果,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。
⑩你已经触犯了法律,如果还执迷不悟,不肯去自首,法网恢恢,你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refuse to realize one's error
迷(まよ)いからさめない,間違(まちが)った考(かんが)えを固執(こしゅう)してさとらない
persister,s'entêter dans son erreur
eigensinnig im Irrtum verharren
упорствовать в своих заблуждения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