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:根据;制:制定;宜:适当。
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,采取适当的措施。
出处:《晋书・刘颂传》:“所遇不同,故当因时制宜,以尽事适今。”
用法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。
例子:清 魏源《圣武记》第11卷:“为政贵因时制宜。”
谜语: 春耕夏耘,秋收冬藏 (谜底:因时制宜)
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。语本《淮南子・泛论》。△“因地制宜”、“因事制宜”
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,困其患则造其备,人各以其所知,去其所害,就其所利。常故不可循,器械不可因也,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。……古者人醇工庞,商朴女重,是以政教易化,风俗易移也。今世德益衰,民俗益薄,欲以朴重之法,治既弊之民,是犹无镝衔橛策錣而御𫘛马也。昔者,神农无制令而民从,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,夏后氏不负言,殷人誓,周人盟。逮至当今之世,忍诟而轻辱,贪得而寡羞,欲以神农之道治之,则其乱必矣。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,天下高之。今之时人,辞官而隐处,为乡邑之下,岂可同哉!古之兵,弓剑而已矣,槽矛无击,修戟无刺。晚世之兵,隆冲以攻,渠幨以守,连弩以射,销车以斗。古之伐国,不杀黄口,不获二毛。于古为义,于今为笑。古之所以为荣者,今之所以为辱也。古之所以为治者,今之所以为乱也。夫神农、伏羲,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,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。舜执干戚而服有苗,然而征伐者不能释甲兵而制彊暴。由此观之,者,所以论民俗而缓急也;器械者,因而制宜适也。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,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。制法之民,不可与远举;拘礼之人,不可使应变。耳不知清浊之分者,不可令调音;心不知治乱之源者,不可令制法。必有独闻之耳,独见之明,然后能擅道而行矣。
[1]法度:法律和制度。
[2]节:限制、控制。
[3]时变:时局的变迁。
所谓“制宜”,义为采取适当措施,如“因时制宜”、“因地制宜”、“因事制宜”等词语,是说当时、地、事各种条件产生变化时,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因应。其中“因时制宜”见于《淮南子・泛论》。作者以为,古时的法律制度不能适用于今日,古时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,是以“法度者,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;器械者,因时变而制宜适也”。也就是说:法律制度应顺应民俗而随时调整,武备、兵器应依据时局变迁而因应改良。后来“因时制宜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。
01.《晋书・卷四六・刘颂列传》:“所遇不同,故当因时制宜,以尽事适今。”
02.《宋史・卷三一一・晏殊等列传》:“论曰:『……仁宗之世,天下承平,因时制宜,济以宽厚,相臣预有力焉。』”
03.清・魏源《圣武记・卷一一・武事余记》:“为政贵因时制宜,应如何酌减,以复旧制,著会议具奏。”
04.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回:“我们中国,都是守著那几千年的风俗,除了几处通商口岸,稍能因时制宜,其余十八行省,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 ”
05.《清史稿・卷一二○・食货志一》:“而杀虎口之议亩租,察哈尔属之戢私垦,……列朝因时制宜,不拘成例。”
语义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,采取合宜的措施应对。
类别用在“依势行事”的表述上。
①好的措施都该因时制宜,顺应时代的潮流。
②做事若不懂得因时制宜,将会难以达致成效。
③现在时代不同了,要能够因时制宜,不要一味循著旧方法去做。
④现代人口味不同了,我们的产品也要因时制宜,做点革新变化。
⑤要解决目前的经济困境,必须因时制宜,定出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政策。
adopt measures according to time
s'adapter aux circonstan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