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ma

麻木不仁

麻木不仁
麻木不仁的意思
麻木不仁的拼音:má mù bù rén
麻木不仁的注音:ㄇㄚˊ ㄇㄨˋ ㄅㄨˋ ㄖㄣˊ
麻木不仁的近义词:不闻不问,无动于衷,漠不关心,漫不经心
麻木不仁的反义词:切肤之痛,耳聪目明,见微知著,眼疾手快
麻木不仁的组合结构:abcd 联合式
麻木不仁的详细解释:

不仁:失去感觉能力。
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;对刺激没有感觉。形容思想不敏锐;对事物反应迟钝;漠不关心。

出处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7回:“天下作女孩儿的,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,是个女儿便有个女儿情态。”

用法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贬义。

例子没有同情,没有热,是麻木不仁?还是忘恩负义。(闻一多《伟大的事实,不朽的意义》)

正音“仁”,读作“rén”,不能读作“yén”。

辨形“仁”,不能写作“人”。

辨析麻木不仁”与“无动于衷”有别:两者都有“漠不关心”的意思;但“麻木不仁”语义较重;含贬义;“无动于衷”为中性成语;可以形容意志坚决。

歇后语 1. 花椒木雕孙猴 —— 麻木不仁
2. 穿着靴子搔痒痒 —— 麻木不仁

谜语 双人床 (谜底:麻木不仁)

【释义】

麻痺,没有知觉。语本《黄帝内经素问・卷一二・痺论》。后用“麻木不仁”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。

【典源】

《黄帝内经素问・卷一二・痺论》

帝曰:“善。痺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热,或燥,或湿,其故何也?”歧伯曰:“痛者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者,病久入深,之行,经络时疏,故不通。皮肤,故为不仁。其寒者,阳气少,阴气多,与病相益,故寒也。其热者,阳气多,阴气少,病气胜阳遭阴,故为痺热。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湿甚也,阳气少阴气盛,两气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”

注解

[1]不仁:古代医家指身体肌肤失去知觉。

[2]荣卫:胃中的水谷所转化而来的营养物质。

[3]濇:音,不顺畅。

[4]不营:气血无法运行。

【典故】

《黄帝内经》共十八卷,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、灵枢经两部分。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,并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。在《黄帝内经素问》的〈痺论〉中记载痹症的症状、病因、治疗方法等。“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濇,经络时疏,故不通。皮肤不营,故为不仁”。意思是说:“痺症”,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后,气血运行失常,因而引起肢体、关节等处疼痛、酸楚、麻木等的一种疾患。一般分成风寒湿痺和热痺。风痺常导致关节疼痛;湿痺不只关节疼痛,严重的还会麻木失去知觉;热痺会导致关节疼痛灼热红肿。所以“麻木不仁”本是种失去知觉的病状,后来演变为一句成语,用来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或反应迟钝。

【书证】

    01.明・周顺昌〈与文湛持孝廉书〉:“我祖宗养士二百余年,风流到今,浑是一团庸靡顽钝之气,结成一个麻木不仁病证,可恨也。”

    02.明・薛己《薛氏医案・卷一七・疠疡机要》:“一曰皮死麻木不仁,二曰肉死针刺不痛。”

    03.清・谭嗣同《谭嗣同全集・报章文辑・以太说》:“疾痛疴痒,一触即知。其机极灵,其传至速。不灵不速时,曰麻木不仁。”

    04.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七回:“天下作女孩儿的,除了那班天日不懂、麻木不仁的姑娘,是个女儿,便有个女儿情态。”

【用法】

语义比喻对事物漠不关心。

类别用在“冷淡漠视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身为主管,怎能对部属的疾苦如此麻木不仁呢?

灾区死伤那么严重,还是有些人麻木不仁,不闻不问。

对这种麻木不仁的人,求也是白求,他不会同情你的。

你如此麻木不仁地对待老病缠身的母亲,简直禽兽不如。

这种不正常的官场习气,会让基层人员麻木不仁,凡事总以少做少错为是。

语义比喻对事物反应迟钝。

类别用在“反应迟钝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,他依然麻木不仁,真令人著急。

政府对群众困难显示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,真令人气愤。

unfeeling

しびれて無感覚になる(多くは比喩的に用いる)

потерять чув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(равнодушный ко всем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