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、井:家乡;背:离开。
离开家乡;到外地去。
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金线池》:“我依旧安业着家,他依旧离乡背井。”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。
例子:有许多本地的干部,现在要离乡背井,到前方去。(《毛泽东选集 关于重庆谈判》)
正音:“背”,读作“bèi”,不能读作“bēi”。
辨形:“井”,不能写作“景”。
背,是背离。井,借指家乡。“离乡背井”指离开故乡,在外地生活。语本《古尊宿语录・卷三七・鼓山先兴圣国师(神晏)和尚法堂玄要广集》。△“离乡背土”
古人道,西天一段事,总被今时人埋没,却觅个出头处不得。更有老宿道,大唐国内,尽是一队灭胡种贼。即者便是。人家男女,乍入丛林,何处会得?闻举经举论,便刺头入里许,念言念句。便遇著这般底,便是杀人贼。是汝一人半人犹可在,惑赚他多少人家男女,千生累劫披枷带锁,于自己事转疏转远。如今奉劝诸兄弟,大丈夫汉,一等是离乡井,访道寻师。为自己事,也须眨上眉毛,著些子精彩,于亲躬事有辨明处。
[1]涉:徒步渡水,此指远行。
“离乡背井”的“井”,指周代的井田制度。周代以地一方里画成九区,由八家各占百亩,称为私田,中间百亩为公田,因形如井字,故称为“井田”。古代人民生活单纯,安土重迁,生老病死都很少离开耕种的田地,所以“井”引申为乡里的意思。背,音bèi,做动词,离开的意思,“背井”即为离开家乡。在《古尊宿语录》中,本作“离乡涉井”。《古尊宿语录》共四八卷,由释赜藏主编,是南宋初年的一部禅宗语录。“尊宿”是佛教用语,指年高德劭的高僧。其中收录了神晏禅师的语录集《鼓山先兴圣国师和尚法堂玄要广集》。神晏禅师,唐末五代僧,生卒年不详,大梁人。于雪峰义存门下参悟,得其心印。闽帅王延彬建鼓山涌泉禅院,请神晏禅师入住,在此宏法三十余年。谥号“兴圣国师”。在所引典源中,神晏认为,世间男女接触佛教,看到许多的经籍,便埋首研究。如此一来,非但不能得到正道,反而被文字的枷锁所捆绑,无法解脱。因此他鼓励求道者应该离开故乡,到外地去求访得道名师,亲身追求正道,如此才不会被经典文字所迷惑。后来“离乡背井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指离开故乡,在外地生活。
01.《大宋宣和遗事・亨集》:“陛下看看遭囚被虏,由自信邪臣向此行踏。你也恋不得皇宫内苑,宠不得皓齿朱颜,虐不得万邦黎庶。有分离乡背井,向五国城忍寒受饿!”
02.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・第二本・第三折》:“可怜刺股悬梁志,险作离乡背井魂。”
03.《警世通言・卷二○・计押番金鳗产祸》:“恭人看了庆奴道:『你却和官人好快活!来我这里做甚么?』庆奴道:『奴一时遭际。恭人看离乡背井之面。』”
04.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六:“翠翠道:『向者不幸,遭值乱兵。忍耻偷生,离乡背井。』”
05.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七九回:“俺大哥家中田连阡陌,米麦盈仓,广厦高堂,呼奴使婢,那样的日子都舍掉了不顾,抛家弃业,离乡背井,来到这里住著,无非只是受不得家里的苦楚,所以另寻了咱家的姐姐图过自在日子。”
06.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一二回:“(赵补蓼)抛撇了家小,离乡背井,二千多里来就这个馆。”
语义指离开故乡,在外地生活。
类别用在“别离家乡”的表述上。
①为了前途,他离乡背井,到外地奋斗。
②有的人为了追求美好前程,离乡背井。
③小王在十八岁那年便离乡背井,到美国求学。
④许多人离乡背井,客居异乡,实在情非得已。
⑤人民在战乱之中,被迫离乡背井,四处逃亡。
⑥这位老先生离乡背井几十年,如今总算叶落归根。
⑦每逢过年过节,离乡背井的游子总是特别思念亲人。
⑧外籍劳工离乡背井,精神压力大,更须雇主多加留意关怀。
⑨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,纵然必须离乡背井到一个陌生的环境,他一点也不犹豫。
flee one's home(tear oneself away from one's native place; turn one's back on one's native land and leave it)
故郷(こきょう)を遠く離れていてよそにいる
dépaysé
Haus und Hof (od. Heim und Herd) verlassen
покинуть родные мест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