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jie

嗟来之食

嗟来之食
嗟来之食的意思
嗟来之食的拼音:jiē lái zhī shí
嗟来之食的注音:ㄐㄧㄝ ㄌㄞˊ ㄓ ㄕˊ
嗟来之食的繁体字:嗟來之食
嗟来之食的近义词:残羹冷炙,盗泉之水
嗟来之食的组合结构:abcd 偏正式
嗟来之食的详细解释:

嗟:不礼貌的招呼声。
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
出处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檀弓下》:“扬其目而视之,曰:‘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。’”

用法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,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

例子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(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五回)

正音“嗟”,读作“jiē”,不能读作“jué”。

辨形“嗟”,不能写作“蹉”、“磋”。

故事 春秋时期,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,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,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,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,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,当有难民经过时,他傲慢地喝道:“喂,来吃吧!”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。

【释义】

以不敬的招呼声施食予人。指不敬之食。典出《礼记・檀弓下》。后用“嗟来之食”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

【典源】

《礼记・檀弓下》

齐大饥,黔敖于路,以待饿者而之。有饿者来,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曰:“!来食 !”扬其目而视之,曰:“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。”从而谢焉。终不食而死。闻之曰:“!其嗟也可去,其谢也可食。”

注解

[1]为食:设置食物。

[2]食:音,拿食物给人吃。

[3]蒙袂:用衣袖遮脸。袂,音mèi,衣袖。

[4]辑屦:拖拉著鞋子。屦,,鞋子。

[5]贸贸然: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。

[6]嗟:音jiē,招呼声,有不敬的意味。

[7]曾子:曾参(公元前505—前430),字子舆,春秋时鲁国武城(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)人。曾点之子,为孔子弟子。性至孝,相传《大学》为其所述;又作《孝经》,以其学传子思,子思传孟子。后世尊称为“宗圣”。

[8]微与:不必吧!与,音,同“欤”,置于句末,表反诘语气。

【典故】

春秋时代,齐国发生了大饥荒,有个叫黔敖的人,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。当有个人用袖子遮著脸,拖著疲惫的脚步,跌跌撞撞地走来时,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:“喂!来这里吃东西!”那个人抬起脸瞪著黔敖说:“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,才会饿到这种地步!”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,但那个人却不接受,仍坚持拒绝进食,后来终于饿死了。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,不太以为然,他说:“用不著这样吧!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,你可以拒绝,但人家都道了歉,就可以接受啊!”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“嗟来之食”,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,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

【书证】

    01.《礼记・檀弓下》:“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。”(源)

    02.《后汉书・卷八四・列女传・乐羊之妻》:“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,廉者不受嗟来之食,况拾遗求利,以污其行乎!”

    03.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七回:“只因他一生不得意,逼成一个激切行迳,所以宁饮盗泉之水,不受嗟来之食。”

【用法】

语义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

类别用在“不敬之施”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这种嗟来之食,难以下咽。

我这是诚心诚意地邀宴,可不是嗟来之食

我人穷志不穷,这种嗟来之食,我宁死也不肯接受。

这个爱心团体冬令救济时,很能体恤难民,让人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觉。

明知这是嗟来之食,但为了孩子,她只好强忍著委屈,伸手将钵接了过来。

a hando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