填:充填;塞满;膺:胸。
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。
出处:清・伤时子《苍鹰击》第六折:“草头朝露,贵贱都虚度。悲愤填膺莫诉,壮怀孤负。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仁人志士的正义之举,含褒义。
例子:曹植听了这个题目,不禁悲愤填膺。(羽人《文化五千年 文坛三杰——曹氏父子》)
正音:“填”,读作“tián”,不能读作“tiān”。
辨形:“膺”,不能写作“鹰”。
犹“义愤填膺”。见“义愤填膺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义愤填膺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“义愤填膺”系由“义愤”及“填膺”二语组合而成。 “义愤”见于《后汉书・卷八三・逸民列传・序》,〈逸民列传〉是记叙东汉时品行高节、隐居不仕的人,作者范晔在序中写明为这些人立传的原因。西汉末年时,王莽篡位,士人内心都充满了“义愤”,却无法表达出来,见到传统文化被破坏殆尽,都不愿再出来为国家尽力,纷纷隐居起来。即使后来汉光武帝礼聘他们,也不愿意出仕,更不用说到了东汉中后期,小人当道的时候了。这种高尚的品行是值得为他们立传的。 “义愤”是指士人见到汉室衰微,以致王莽有机可乘,夺取政权,心里充满了正义的愤怒。 “填膺”则见于唐・高适〈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〉诗,这是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替朋友饯别写的一首诗,说从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却不受重用,一直为他感到委屈。今日友人有机会为官,征召的命令也下来了,这位朋友必须立刻前往岭南上任。高适除了不舍之外,也叮咛他到异地应注意的事情。诗中的“气填膺”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怀才不遇感到不平,气愤填满胸中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“义愤填膺”,指胸中充满因正义而激起的愤怒。
01.宋・朱熹〈向伯元书〉其五:“然旧京原庙隔在异域,每视新衔,不胜悲愤之填膺也。”
The breast is full of grief and anger.
悲憤の念で胸がいっぱいになる
avoir un coeur plein d'affliction et d'indignation